中國的智能制造已經進入重點行業骨干企業普及發展新階段。在26日舉行的中關村論壇智能制造創新發展論壇上,業界人士對智能工廠的現狀和未來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中國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已培育了421家國家級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在90%以上的示范工廠得到應用。
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是航空工業集團的二級單位。該研究院副院長肖世宏在論壇上介紹,2016年航空工業集團發布并持續更新航空智能制造總體架構,作為集團公司所屬各單位開展智能制造的準則與依據,目前已建成一批示范標桿性工廠、車間及生產線。
目前全球四塊顯示屏中有一塊來自京東方。京東方集團副總裁劉文瑞介紹,京東方在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導入自動化設備,建設數字化和智能化系統。例如在動態生產計劃與自動派工環節,通過自動排程-過程管控-智能診斷等系列過程,降低無效庫存,縮短生產周期,實現精準交付。
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秋華表示,風電機組快速大型化帶來的技術和質量風險,需要更智能化的手段來預防規避。公司智能制造工程建設了可再生能源、AI識別、生產APP、車間物聯網、AGV(自動導向車)配送等九大數字化平臺,應用于制造全過程,裝配效率提升42%,單個工廠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約5200噸。
智能制造如何改變制造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表示,八大變革模式引領下一代智能工廠建設探索,分別是:基于數字孿生的智能研發模式、規模化高效自主制造模式、自適應可重構柔性制造模式、凈零排放可持續制造模式、超常規極限制造模式、自組織自修復供應鏈模式、分布式智能生產網絡模式、基于成果的制造服務模式。
展望未來的智能工廠,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認為,目前強調AI賦能新型工業化和智能工廠,涉及很多方面,但離不開智能機器人、數字孿生、大模型等。“這些并不是馬上就去做,即使有條件的企業,也是逐步實施的。”
余曉暉表示,下一代智能工廠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推動研發范式、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產業組織等系統變革和模式創新,是具有自適應柔性、智能化協同、超精細管控、自驅動優化、人本化服務特點的新型工廠或組織形態。
人工智能是企業未來布局智能制造的重點之一。劉文瑞表示,公司將加速人工智能應用與探索,部署工業領域AI大模型,提供分析洞察,提效降本。
在航空制造業,肖世宏表示,未來的智能制造是面向航空產品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全科研生產要素,以建設和提升數字空間環境為基礎,構建數字模型,重構流程、方法、工具和環境,有效支撐航空裝備產品持續創新、快速迭代、數字產品和物理產品并重的數字化智能化能力體系。
后一篇: 讓技能人才競相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