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業不再緊盯一、二線大城市,回家鄉也是不錯的選擇;去縣里務工安家,工作和生活挺體面……對于年輕人、農民工等就業群體來說,位于“城尾鄉頭”的縣域吸引力正在增強。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擴大縣域就業容量。這是“擴大縣域就業容量”的表述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
縣城靠啥吸引就業者?擴大縣域就業容量關鍵點在哪兒?怎樣留住更多人?
小縣城有大引力
——縣城工作生活的性價比高,使其在就業市場上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就業選擇大城市還是回小縣城?如今,不少年輕人把目光投向后者。
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一家24小時營業的小超市去年迎來了一名年輕店主。“我畢業后在上海工作了幾年。大城市工作生活節奏太快,壓力大。跟家人商量后,去年我回到老家,從家人手里接過開了十幾年的超市,改成全天營業,還入駐了外賣平臺。現在每天線上能有百來單。”說起回到縣城的生活,店主李夢于說“輕松自在,挺樂呵”。
距離蒙城縣1000公里開外的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27歲的陳偉已經邁入工作的第四個年頭。大學畢業后,他通過考試,成為安岳縣當地一名公務員。“選擇在縣城工作主要是因為離家近,工作相對不錯,收入在當地也算可以。我對現在的工作內容和節奏挺滿意。”他說。
像陳偉和李夢于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研究機構麥可思發布的報告表明,應屆大學生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就業的比例提升明顯。在其調研樣本范圍內,2022屆本科畢業生到縣級城市及以下地區就業的比例較2018屆增長了25%。
不僅年輕人回流到縣城,許多農民工也正進入縣城務工安家。
元宵節剛過,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一家電商公司倉庫里,44歲的呂慧忙著把獼猴桃打包裝箱。“我之前在北京打了將近10年工,離家太遠,也沒法照顧老人和孩子。這幾年老家電商發展得好,朋友介紹我回來上班,每個月能掙4000多塊,夠花銷了,還能天天和家人在一起,很幸福。”她說。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比上年增加311萬人,增長1.1%。其中,本地農民工12372萬人,比上年增加293萬人,增長2.4%,增速較外出農民工高出2.3個百分點。回老家、到縣域,正成為越來越多農民工的就業選擇。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帥分析,越來越多人選擇到縣城工作,一方面是因為活躍且富有韌性的縣域經濟,正在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是務實、接地氣的就業創業政策,釋放了不少就業紅利。“此外,中國廣大縣城的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在不斷提升。跟大城市相比,縣城工作生活的性價比高,使其在就業市場上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吳帥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擴大縣域就業容量”,有利于進一步增強縣域就業吸引力,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共同繁榮。
產業發展有空間
——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
做大就業“蓄水池”,興產業是不少縣城的重要之舉。
新年開工以來,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的貴州豐達軸承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派火熱。公司總經理岑顯禮介紹,今年接了不少來自美的、飛利浦、方太等品牌的單子,生產訂單已經排到了5月份。
獨山縣有不少專門從事軸承產業的公司。“早在2011年,我們就成立了獨山縣人民政府駐華東招商局,專門負責浙江、江蘇、上海、山東、安徽、福建的招商工作。通過摸底統計,我們發現當時在浙江慈溪就業的獨山縣人,近八成從事軸承行業。”獨山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后來,縣政府結合老鄉們的返鄉需求,投資5億元打造了占地面積320畝、配有約500套職工宿舍的軸承產業園,吸引了包括岑顯禮在內的一批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現在,產業園已入駐27家軸承企業,擁有各類軸承生產設備1200余套,可完成從原料到軸承產品約50道工序的生產加工,年產量達10億套,產值約10億元。
“有產業才有就業崗位,有崗位才能帶動人口集聚。”賽迪顧問副總裁馬承恩長期從事縣域經濟領域研究,他告訴記者,縣城通常具備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低、資源稟賦條件好等優勢,在培育特色產業、承接產業轉移等方面具備良好條件。尤其在發展“農頭工尾”、商貿流通和特色文旅等產業方面具有突出優勢。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擴大縣域就業容量的關鍵在于發展產業,尤其是發展技術含量高的產業。”馬承恩說,“相較城市而言,推動縣域產業發展的資源和條件有限,如果把有限的資源分散投入到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換來的結果可能是方方面面都不行。所以發展縣域產業不能‘平均發力’,而是要在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上‘集中發力’。具體如何優化?要‘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推動形成資源配置高效、產業鏈條互補、公共服務完善的‘縣、鎮、村’體系,進而擴大縣域就業容量。”
越來越多高技術企業扎根縣域,推動當地產業鏈延伸優化,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江西德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鄭智剛前不久在朋友圈發布了一則招聘信息,崗位是內外貿銷售員和機械制圖師。2018年,鄭智剛從杭州把這家企業遷回家鄉江西德興,不僅公司生意搞得紅火,還帶動了當地多家上下游配套設備工廠落地。“我希望讓更多人不用離開家鄉,就能找到好工作。”鄭智剛說。
讓縣域引得來人、留得住人
——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加快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放眼全國,縣域之間經濟發展各有差異,人口結構有所不同,“就業盤”也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因地制宜,進一步拓展各地就業容量?專家建議,可以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做文章。
“比如對于農業比重較高的縣域,可以深挖行業,聚焦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還可以深度推進農旅融合,發掘不同需求,為青年人才、農民工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吳帥說,也可以通過設立“零工驛站”“就業服務站”等,建立健全季節性、臨時性用工信息歸集機制,進一步拓展就業面,推動實現多點位就業、多渠道增收。
做大縣域就業“蓄水池”,不僅要“引得來”,更要“留得住”。目前,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仍然是大趨勢。擴大縣域就業容量的同時,還要保障這部分群體更好、更全面地融入城市,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作了具體部署。扎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重點是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快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覆蓋。”中央農辦副主任祝衛東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今年要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統籌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一個很實際的步驟,就是把進城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到城市的住房保障覆蓋范圍,讓農業轉移人口能夠融入,既進得來,也留得住。
“還要加快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關鍵是要兩手發力,一手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抓好縣城這個龍頭,發揮對鄉村輻射帶動作用;一手適應鄉村發展和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既要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又要避免村子剛建好、人都遷走了,造成浪費。”祝衛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