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重大成果豐碩。
2022年9月9日,中秋佳節前夕,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宣布,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并命名為“嫦娥石”。這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嫦娥石”發現于取自月球的1731克月壤。來自38萬公里之外的小小月壤,展示著一個國家對科技創新的追求,映照出追求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國決心。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
“高質量發展要靠創新,我們國家再往前走也要靠自主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推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這是我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升最快的十年。
科技投入力度空前。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基礎研究經費增至十年前的3.4倍,企業科技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達到76%以上。
創新主體不斷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漸成體系,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33萬家。
自主創新成果噴涌。“天問”“天和”“嫦娥”叩問浩瀚蒼穹,“奮斗者”號、“深海一號”挑戰極限海深,中國高鐵、中國大壩、中國橋梁、中國港口鑄就中國名片。
10年來,我國創新實力更加雄厚,科技強國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一位,開啟了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
——這是科技創新持續為高質量發展賦能提速的十年。
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攀升。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術突破有力推動制造業升級發展,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一,迄今超過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服務國計民生。
新興前沿技術應用培育新產業新業態。超級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智能技術等加快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提供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港珠澳大橋、川藏鐵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順利實施,深海油氣、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核電技術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區域創新高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我國高新區聚集了全國1/3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73家高新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10年來,創新第一動力澎湃,創新活力不斷釋放,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源頭供給、科技支撐和新的成長空間。
——這是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的十年。
創新環境更優。大專學歷的科技人員通過“破四唯”崗位競聘評上研究員,科學家再不用為記賬、填表耗時費力,科技創新人才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
創新鏈條更暢。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加快破除,2021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73萬億元,是10年前的5.8倍。
創新后勁更足。青年科學家組成創新團隊“揭榜掛帥”,對科學難題開展長期研究,中國科學院選聘1.2萬多名以博士后為主體的特別研究助理,深挖人才“蓄水池”。
創新氛圍更濃。一堂參與廣泛、討論熱烈的“天宮課堂”背后,是科學普及的推廣,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從2015年的6.2%提高到2020年的10.56%……
10年來,科技體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的143項任務全面完成,科技創新潛力被不斷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創新是一個決定性因素。”邁上新征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將更加源源不斷、澎湃有力。
后一篇: 我國產業工人隊伍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