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提出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3個層次優質中小企業梯隊,制定了公平公正的評價與認定程序,建立優質中小企業動態管理和培育扶持工作機制。
統一規范培育體系
優質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基礎力量。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楊建軍認為,一方面,超六成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事產業基礎領域,是創新重要策源地,有力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另一方面,大量優質中小企業以其長期深耕專業領域、細作配套能力優勢,與龍頭企業共同構成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有效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經過多年培育,目前已有的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正逐步成長為專注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同時,各地行業主管部門也紛紛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但對于“專精特新”定義、重點領域、優質中小企業指標設定及指標值限定比例等,各地都在探索,在概念認識上存在一定差異,梯度培育界限不分明。此外,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標準由各地自行制定、各成體系,不利于培育工作持續開展。
“《辦法》的出臺,正是要在全國層面形成一套統一規范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不僅可以更好引導社會各方精準定位優質中小企業,規范培育工作,也為廣大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參考的階梯式目標,引導企業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逐步邁向國內國際知名企業。”楊建軍說。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朱玉告訴記者,《辦法》明確定義了什么是“優質中小企業”,即在產品、技術、管理、模式等方面創新能力強、專注細分市場、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3個梯度層次分明、相互銜接,有利于企業看清差距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同時,規范評價認定工作,對培育管理提出系統性要求,有助于各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精準度。”
在朱玉看來,經認定的優質中小企業更容易獲得資金補貼、金融支持等。具體而言,2021年1月,財政部、工信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2021年至202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引導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分三批(每批不超過三年)重點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這些企業發揮示范作用。此外,國有銀行均對“專精特新”企業制定具有吸引力的銀行授信和貸款優惠條件。
創新是重中之重
創新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是優質中小企業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培育企業創新能力不僅要關注結果,也應注重過程。楊建軍介紹,《辦法》從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兩個維度加強對企業引導,重點考慮研發經費和研發人員投入情況、高水平研發機構建設情況、自主知識產權擁有情況和關鍵基礎產品的產業化突破或商業化應用情況等。特別是在研發投入指標設置時,兼顧規模較大的企業和規模較小的“潛力股”,設置三類差異化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辦法》首次提出了“創新直通條件”,對創新能力、產業鏈作用非常突出但其他條件略有欠缺的企業給予適度傾斜。
專業化是優質中小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資源相對有限,精準定位和長期專注主導產品是中小企業的生命線,也是提升企業收入、打造“配套專家”的重要途徑。
“《辦法》明確了從事特定細分市場時間、主營業務收入占比、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主導產品所屬領域、為重點龍頭企業提供配套產品和服務等專業化重點培育方向。”楊建軍解釋。
此外,《辦法》將企業成長性、資金鏈健康度、質量管理與品牌運營作為中小企業經營管理的重點,引導中小企業圍繞企業財務、品牌建設、質量管理體系等運營情況開展PDCA(計劃—實施—檢查—改進)循環提升,不斷優化經營管理模式,激發管理效能。
楊建軍告訴記者,為確保梯度指標設置科學性,《辦法》充分考慮新冠肺炎疫情等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將主營收入增長率等指標考察區間放寬到近兩年,并根據不同梯度的企業設置了差異化的要求,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指標中近兩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達到10%即為滿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則將“近兩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指標的最低門檻值設定為5%。
普惠與精準結合
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離不開政策工具的持續扶持,《辦法》明確要求,應提高政策精準性和有效性。楊建軍建議,國家及各省智庫應充分發揮“智囊參謀”作用,持續深化中央與地方協作,推動政企合作,深入開展戰略與政策研究,支撐政府制定一攬子惠企政策,形成多維度政策“組合拳”。同時,深入開展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和扶持政策解讀宣貫工作,推動政策精準惠及優質企業。
數字化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倍增器”,應深入研究優質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鼓勵優質中小企業依據兩化融合、智能制造成熟度、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等標準開展對標,抓住重點場景應用,提升產品創新、業務優化、管理變革能力。引導數字化服務提供商為中小企業開展數字化“問診把脈”,挖掘數字化提升潛力,分行業、分領域為中小企業遴選和推廣一批便捷、成本低廉的場景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力中小企業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企業運營能力與精細化管理水平。
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作,重點在“培育”二字,培育功夫下準了、下足了,優質中小企業自然會更多涌現出來。《辦法》提出,通過普惠服務與精準服務相結合,著力提升服務的廣度、深度、精準度和響應速度。
朱玉認為,應引導各類服務機構加大對優質中小企業的服務幫扶力度,通過搭建創新成果對接、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創新創業大賽等平臺,匯聚服務資源,創新服務方式,為中小企業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
楊建軍則給出更具體的建議:各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應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高平臺服務能力、服務質量與響應速度,為不同階段、不同發展水平的優質中小企業量身定制專屬服務包。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合作,通過發行服務券、舉辦服務月活動等形式,開展公益服務或為優質中小企業減免部分服務費用。
“充分發揮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作用,為優質中小企業提供更多更好標準驗證、計量檢測、認證認可等基礎關鍵技術研究服務,以及政策研究、產業運行分析與預測等信息服務。”楊建軍說。
后一篇: 加大救助力度 加強資金保障 提供精準幫扶